科研进展

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采用同位素组成揭示盆栽和大田条件下水稻植株镉的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1

镉(Cd)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元素。稻米是膳食Cd暴露的主要来源。水稻根从土壤中吸收Cd被认为是水稻Cd的主要来源。然而,植物有效态Cd,即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吸收并随后在植物中累积的组分,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指示或表征方法。在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之前的研究中,观察到盆栽条件下的稻米Cd含量与土壤上覆水Cd含量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与土壤酸溶态间的相关性。这一结果暗示,水溶态Cd组分可能是土壤中的植物有效态Cd的直接来源。然而,这一假设仍然需要得到严格的验证。此外,大气沉降中的Cd也可能是大气沉降高Cd地区水稻的重要Cd来源。然而,土壤中植物有效态Cd和大气沉降Cd对水稻Cd累积的定量贡献尚不清楚。

因此,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与江汉大学梁勇教授团队合作,首先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无大气沉降),基于多种化学提取组分的总Cd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辨别土壤中植物有效态Cd的来源;之后在盆栽试验用土采样区采集大气沉降、土壤及水稻成熟植株样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量化土壤植物有效态Cd和大气沉降对水稻植株Cd累积的具体贡献。

在温室盆栽试验中,模拟了无大气沉降且土壤Cd为水稻植株Cd唯一来源的条件(如图1所示)。土壤水溶态和Ca(NO3)2可提取态Cd的浓度均与水稻植株中的Cd浓度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酸溶态Cd与水稻植株中的Cd浓度并无相关,表明土壤水溶态和Ca(NO3)2可提取态Cd均可作为土壤Cd植物有效性的指标。通过Cd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土壤水溶态Cd的同位素组成在不同处理间有明显的差异,酸溶态和Ca(NO3)2可提取态Cd在不同处理间并无变化。进一步,发现不同处理下整株水稻Cd同位素组成与对应的水溶态Cd同位素组成相近[114/110Cdplantwater ≈ 0 (0.06 to 0.03‰)],而与Ca(NO3)2可提取态、酸溶态Cd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为“水溶态Cd是稻田土壤植物有效态Cd的来源”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由于水稻具有较强的Cd吸收能力,这一结果也表明,土壤Cd向水溶态组分的释放是影响水稻Cd累积的限速步骤。

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整株水稻的Cd同位素组成比水溶态组分的同位素更轻(Δ114/110Cdplant-water=−0.39±0.05‰),同时采集的大气沉降中含有高浓度Cd2.74 mg/kg),且其同位素组成偏轻,表明土壤水溶态Cd和大气沉降中的Cd均为水稻植株Cd累积的来源。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了土壤水溶态Cd和大气沉降Cd对水稻植株Cd累积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42%。上述结果表明,除土壤水溶态组分外,大气沉降中的Cd也是田间条件下水稻植株中Cd的潜在甚至不可忽视的来源。

11.jpg

1 同位素组成揭示土壤中水溶态镉是根部吸收镉的主要来源

研究的相关结果发表于ACS Environmental Au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vironau.3c00067。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毕业博士生董强,通讯作者为阴永光研究员和江汉大学梁勇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