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在天然有机质电子传递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3-21

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在天然有机质(NOM)电子传递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以“Unraveling Multiple Pathways of Electron Donation from Phenolic Moieties in Natural Organic Matter”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3, 57(44), 16895-16905)。

NOM的具有强的供电子能力(EDC),可在污染物、矿物的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过程中,NOM中酚类基团的分子转化途径(MTPs)是控制其EDC的关键,揭示贡献EDCMTPs有助于理解NOM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往研究认为酚羟基(ArOH)转化为醌是贡献EDC的主要MTP,但该途径无法完全解释EDC,目前对可贡献EDCMTPs仍存在争议。针对该科学问题,研究通过对不同结构的小分子酚类模式化合物及NOM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识别电化学氧化前后的酚类模式化合物及NOM的氧化产物以综合评估产生EDCMTPs

研究发现,除了氢醌向醌的转化外,新生酚羟基(ArOH)的氧化和酚氧自由基的氧化交联反应是直接产生EDC的主要MTPs(如图1所示)。特别是,发生氧化偶联反应的ArOH至少可贡献22-42%EDC。值得注意的是,NOM中类阿魏酸结构可通过丙烯酸取代基与H2O的加成反应直接提供EDC。此外,开环反应通过改变NOM的结构间接削弱EDC;脱羧可减弱或增强EDC,这取决于NOM中酚类基团的结构。这些结果表明,NOMEDC是其酚类结构多个MTPs的综合结果,不仅涉及ArOH的氧化,还涉及H2O与烯烃键的加成反应和一系列的断键反应。

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在天然有机质电子传递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pg

1. NOM酚类基团的多重供电子途径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后杨佩杰,通讯作者为阴永光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3c05377